1. 做好城市地質調查 服務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文章來源:中國礦業報 作者:邢麗霞 葛偉亞 周平   責任編輯:黨委工作部   發佈於:2020-12-09 15:02   瀏覽量:3563

      2020年10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在北京召開。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是一次具有全局性歷史性意義的會議,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發表了重要講話,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建議》對我國“十四五”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系統性謀劃和戰略性部署,是重要的指導性文件。

      一、《建議》對城市發展提出了新要求

      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具體實踐,始終高度重視城市工作及其治理問題。城市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各方面活動的中心,城市治理是社會治理的重要環節,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城市工作對整個經濟社會發展都極爲重要。城市承載着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關係着人民羣衆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完善城市治理體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一環。城市治理搞得好,社會才能穩定、經濟才能發展。

      《建議》強調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推進以人爲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要求立足資源環境承載能力,逐步形成城市化地區、農產品主產區、生態功能區三大空間格局;要求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加強特大城市治理中的風險防控;要求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控,落實生態保護、基本農田、城鎮開發等空間管控邊界,減少人類活動對自然空間的佔用。

      《建議》對國土空間規劃、用途管控和城市治理風險的有關要求,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對提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視程度。應當看到,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2019年城鎮化率已達60.6%。隨着人口、資源等生產要素的聚集效應增大,治理問題就顯得越發緊迫。發達國家的發展歷程表明,與高速城市化進程相伴生的交通擁堵、環境污染、城市內澇、生態安全、空間不足等社會問題將會凸顯,產生的“城市病”也成爲制約城市進一步發展的瓶頸。這些城市發展的問題,要求我們必須自覺站在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高度,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積極構建新發展格局,強力推動高質量發展。

      二、城市發展建設需要地質工作提供強力支撐

      習近平總書記2020年4月10日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七次會議上的講話指出,要更好推進以人爲核心的城鎮化,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成爲人民羣衆高品質生活的空間。城市發展不能只考慮規模經濟效益,必須把生態和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生態文明思想和總體國家安全觀指導下制定城市發展規劃,打造宜居城市、韌性城市、智能城市,建立高質量的城市生態系統和安全系統。習近平總書記針對城市治理體系和城市治理能力現代化作出了新部署,提出了新要求,爲地質工作者在新形勢下深入認識推進城市治理現代化的重大意義和切實做好地質調查實際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是城市空間佈局優化,需要開展多要素城市地質調查與評價。地表土地供應緊張是制約中國城市發展的重要因素,開發地下空間是城市再開發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土地集約化和綜合利用水平的必然要求。需要綜合評價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空間開發適宜性,確定城鎮發展定位和規模,統籌生產、生活、生態空間佈局,科學劃定城市開發邊界、永久基本農田和生態保護紅線。

      二是城市安全可持續發展,需要加強城市地質調查。中國199個城市受滑坡崩塌泥石流威脅,102個地級以上城市出現地面沉降現象,42個城市受活動斷裂影響較大,41個城市受巖溶塌陷影響大。需要強化對活動斷裂帶、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和地裂縫、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災害的調查監測,加強對垃圾填埋場周邊土地和地下水的質量調查和監測,加強對工業用地的土壤和地下水環境質量監測管控,助力城市安全發展。

      三是城市綠色、智慧發展,需要開展城市地質調查。一則是摸清能源礦產、水、土、林草溼地等自然資源家底,掌握開發利用狀況和動態變化趨勢,爲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制等提供準確可靠的基礎支撐。二則是獲取地上、地表、地下等全方位的自然資源地質信息,建設城市地質大數據共享平臺,支撐“城市大腦”建設,推進城市數字化、智能化、智慧化,推動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三、支撐城市規劃建設需要地質工作創新發展

      建立高質量的城市生態系統和安全系統,以及構建高質量發展的國土空間佈局和支撐體系,需要城市地質工作創新思路、創新任務、創新範式、創新模式、創新平臺,以提供更精準的技術服務和數據支撐。

      一是創新思路。按照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的“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和要求,從地球系統是生命共同體的角度來謀劃城市發展,提出系統地質解決方案。努力做到“四個更加”:更加註重資源環境空間權屬綜合調查,更加註重數量、質量、生態的全面調查,更加註重地上地下三維立體化調查,更加註重資源、資產、資本一體化評價。

      二是創新任務。既關注當前城市發展面臨的空間不足、環境污染、交通擁堵、城市安全等突出問題,又着眼長遠,統籌謀劃新時期城市地質工作使命。既注重城市地質基礎工作,又注重推動地下空間資源利用的產業化發展。重點聚焦支撐城市科學規劃管理運行、城市發展新空間、綠色發展、安全發展、智慧發展等任務。

      三是創新範式。以需求、問題、目標爲導向,開展空間、資源、環境、災害、生態多要素調查,查明自然資源時空分佈等稟賦條件,建立三維可視化地質模型,構建地質資源環境監測體系和地質信息大數據與決策支持平臺,以供給側改革思路提供支撐城市發展的地質產品,多層面服務規劃、建設、運行、管理,多主題示範理論、技術、政策、產品,多級次推進城市羣、大城市到中小城鎮規劃建設。

      四是創新模式。按照自然資源部“兩統一”職責,發揮好國土空間規劃的指導約束和底數、底線和底盤作用。充分運用城市地質調查成果,做好“雙評價”,將地質資源環境原型信息轉換成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制的控制等級等實用信息,促進城市開發建設與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相協調,以國土空間開發利用方式的轉變,加快促進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形成城市國土空間治理新模式。

      五是創新平臺。建設新時代城市地質數據驅動信息新平臺,推進基礎地質、地下空間資源信息與基礎地理、遙感、土地、地質礦產、地質環境等信息資源整合和共享,夯實數據“底盤”,科學加工處理數據,爲城市規劃建設提供科學合理的地質產品服務和解決方案,推動城市綠色發展。

      四、“十四五”城市地質工作重點方向

      爲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打造宜居城市、韌性城市、智能城市”“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控,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的指示要求,“十四五”期間建議做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一是開展城市地下空間資源調查,服務宜居城市。在調查三維立體地質結構、探明地下空間地質要素分佈狀況的基礎上,構建高精度三維地下空間模型,評估地下空間資源家底,建立地下空間綜合利用體系,實現地下透明化、資源動態化、規劃協同化、監測系統化、開發科學化、程序標準化,爲地下空間可持續安全利用及規劃建設提供決策依據。在示範的基礎上,編制城市地下空間資源調查評價技術標準和城市地下資源協同開發調查評價規範,支撐服務自然資源調查監測、國土空間規劃、土地用途管制等管理工作。

      二是開展城市地質安全風險調查評價,服務韌性城市。將影響城市安全的活動斷裂、地面塌陷、水土污染、城市內澇、飲水安全等作爲調查研究對象,形成高效快速的調查技術方法體系,構建服務於不同用戶的成果表達方式。建立基於城市地質安全的防治規劃與預警技術體系,研究威脅城市安全的重大地質環境問題風險評估模型,調查城市地質安全風險,實施特大城市地質安全風險區劃,服務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制,有效防範和化解重大地質安全風險隱患。在示範的基礎上,編制城市地質安全調查技術指南和城市地質安全風險評估指南,指導全國大中城市地質安全風險調查評價。

      三是開展城市地質大數據平臺建設,服務智慧城市。着力構建地上地下一體化的“透明城市”信息平臺,保障城市運行安全。針對大多城市地質條件不清楚,地下管線分佈狀況不掌握,地下已有構築物不明確,採用的建設施工方法不科學等問題,着力構建地上、地下、地理、地質數據一體化的三維可視化和政府輔助決策系統平臺,攻關地下空間結構高精度建模技術、跨部門的多源數據整合利用技術,構建城市地質信息有效服務政府管理決策機制,推進城市地下空間資源大數據平臺建設與國土空間規劃、地下空間資源開發利用、土地出讓、執法監管等環節的有機銜接。在示範的基礎上,編制城市地質大數據平臺建設技術指南,指導全國大中城市地質大數據平臺構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