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堅實地質工作支撐

      ——學習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的心得與體會

      文章來源:中國礦業報 作者:吳登定   責任編輯:黨委工作部    發佈於:2020-12-09 14:54   瀏覽量:3856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對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啓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做出戰略部署。《建議》形勢判斷科學清醒,目標要求高遠務實,指導方針旗幟鮮明,任務部署指向明確,對我國未來15年的發展進行前瞻性思考,系統性謀劃,戰略性佈局,整體性推進。“十四五”進入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進而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賦予地質工作新的歷史使命,提出了新的任務要求,我們要奮勇擔當,主動作爲,創新發展,努力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有力地質工作支撐與保障。

       一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要求提供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和戰略性礦產資源安全保障。按照規劃遠景目標,未來15年,我國人均GDP將從1萬美元向2萬美元躍進,到2035年基本實現新“四化”。根據發達國家經驗和能源資源消費規律,在未來15年我國能源資源需求將陸續到達需求峯值並保持高位運行。《建議》明確要求,保障能源和戰略性礦產資源安全;提高海洋資源、礦產資源開發保護水平;推進能源革命,完善能源產供儲銷體系,加強國內油氣勘探開發。貫徹落實五中全會精神和規劃建議,我們必須面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統籌發展與安全,牢固樹立總體國家安全觀,增強底線思維和風險意識,把支撐能源和戰略性礦產資源安全保障作爲新發展階段地質工作核心使命,積極推動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堅持國內國際並舉,首先立足國內,全力確保能源資源安全。堅持基礎性公益性戰略性定位,着力發揮好科技引領、信息服務和管理支撐作用,有效促進社會資本勘查投入,更好服務礦業國際投資與合作,有力支撐礦業高質量發展,鞏固戰略性礦產資源安全保障基礎。一要大力推進天然氣水合物、乾熱巖等戰略資源的前瞻性勘查試採,加快推進產業化進程。二要大力加強油氣盆地多能源系統綜合調查評價,促進能源資源新發現新突破和系統有序開發。三要深化重點成礦區帶戰略性礦產資源調查評價,加強技術指導和信息服務,有效帶動商業勘查。四要開展大型資源基地資源地質潛力、技術經濟和環境影響“三位一體”綜合評價,打造國內資源安全保障核心區。五要加強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技術攻關,盤活難用資源,提升綜合利用水平。六要健全現代礦業發展服務體系,服務礦業高水平對外開放合作。七要持續做好資源國情調查和資源戰略研究,有力支撐管理決策。

       二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設美麗中國,要求爲生態文明建設和自然資源管理提供地球系統科學支撐。《建議》明確到2035年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十四五”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對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加強全球氣候變暖對我國承受力脆弱地區影響的觀測,加強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溼地生態保護治理,科學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加強黑土地保護等重大任務作出明確部署。這都迫切要求地質工作加快轉型升級步伐,堅定不移推進“三大轉變”,深化對自然規律認識,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科技支撐和系統解決方案。一要將水這一最關鍵的生態要素擺在地質工作的重要位置,加強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調查評價,促進科學規劃、有效配置,合理利用與有效保護。二要加強山水林田湖草溼等多門類自然資源的種類、數量、質量、分佈、生態特徵及開發利用潛力調查評價,爲自然資源保護、規劃、管理、開發提供科學依據。三要加強全國、長江流域、黃河流域、海岸帶、重要經濟區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與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與監測,支撐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的優化調整。四要加強重大生態屏障區、重點生態功能區以及荒漠化、石漠化、溼地萎縮、水土流失、生態服務功能退化等生態問題發生演變機理和地質作用過程調查研究,有效支撐山水林田湖草整體保護、系統修復和綜合治理。五要建立健全自然資源綜合調查監測、國土空間規劃、用途管制、生態保護修復、自然資源督察和執法等與自然資源“兩統一”管理職責相適應的技術業務體系、組織結構體系、人才隊伍體系、條件保障體系和工作協調機制。

       三是服務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要求加快解決國家重大戰略實施重大工程建設中的關鍵資源環境問題。《建議》強調,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爲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集中體現在發展質量上。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把發展質量問題擺在更爲突出的位置,着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特別是在服務區域協調發展、鄉村振興、健康中國、海洋強國等重大戰略實施中,要求我們提供更加精準、更高質量、更廣領域、更高科技含量的地質技術支撐服務。一要加強京津冀、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一體化、成渝雙城經濟圈等國家區域發展戰略區重大資源環境問題的調查與治理,科學支撐重大區域發展戰略實施。二要加強川藏鐵路、西部陸海新通道、國家水網、雅魯藏布江下遊水電開發等重大工程建設地質安全評價,確保國家重大工程科學規劃和全生命週期地質安全。三要加強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成都、鄭州、西安等特大城市地質安全風險評估,有效防範化解城市風險。四要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生命至上,安全第一,落實新時代防災減災“兩個堅持、三個轉變”總體要求,加強全國重點區域地質災害風險調查評價與區劃,健全完善監測預警體系,進一步提升地質災害防治科技支撐能力和防治效果。五要加強地質科技、地質資源優勢轉化,推動建設富硒土地產業園、地質文化村,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六要加強健康地質工作,查明影響人體健康的有益和有害地質因素,滿足人民羣衆高品質生活需要,助力建設健康中國。

       四是實現創新發展和科技自主自強,要求大力提升地質科技創新能力和現代化水平。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將創新放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爲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強調要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推進科技創新。《建議》明確要求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加強基礎研究,注重原始創新。科技創新是推動地質調查事業持續發展的動力源泉。貫徹落實《建議》,提升地質工作現代化水平,必須堅持用科技創新改造、支撐和引領地質調查。一要積極推進深地探測重大項目實施,加快深地科學與探測技術國家研究中心建設,打造向地球深部進軍的戰略科技力量。二要加快建設天然氣水合物鑽採船,打造深海探測“移動”國家實驗室,形成深海探測戰略科技力量,不斷提升深海進入、深海探測、深海開發能力。三要構建地球系統科學研究業務體系,加強基礎調查研究工作,大力推進地質科技核心理論、技術和裝備創新,夯實地質事業發展根基,強化地質科技創新源頭活水。四要加快構建與我國現代化進程相適應的空-天-地-井多維協同調查監測評價技術體系,全面增強動態感知、綜合監管與科學決策能力,大力提升地質調查現代化工作水平。五要加強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地質調查工作的深入融合,持續強化“雲平臺、大數據、智能化”三位一體建設,大力推進地質調查、管理、服務方式信息化變革。

       五是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要求大力提升地質調查國際化水平。當前全球可持續發展面臨着衆多共同關注的資源環境問題,包括清潔能源開發利用、關鍵礦產資源短缺、氣候變化的適應與減排、生物多樣性保護、水資源壓力、地質災害防治、地質與人類健康等,需要發揮中國作用,提供中國智慧,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既是國際社會的共同期待,也是中國應有的大國擔當。這就要求我們樹立全球化視野,深化開放合作。一要健全國際合作新平臺,發揮全國地質行業人才、隊伍、技術、裝備優勢,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雙邊多邊合作。二要積極參與國際地學合作,推動實施一批國際地學合作計劃,加強全球變化、防災減災、深地深海合作研究。三要建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球尺度地球化學國際研究中心、國際巖溶研究中心,建實上合、東盟、中非3大國際地學合作中心和國際礦業研究中心,整體推進地質工作的對外開放合作。

      (作者單位: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總工程師室)

      分享到: